四、硫化氢(H2S)——水体中剧毒气体
1.硫化氢的来源
硫化氢(H2S)是一种可溶性的毒性气体,带有臭鸡蛋气味。有两个主要原因导致产生硫化氢:一是养殖池底中的硫酸盐还原菌在厌氧条件下分解硫酸盐;二是异养菌分解残饵或粪便中的有机硫化物。硫化氢与泥土中的金属盐结合形成金属硫化物,致使池底变黑,这是硫化氢存在的重要标志。
2.水体中的硫化氢的控制标准
水产养殖(特别是育苗)生产中,水体中硫化氢的浓度应该严格的控制在0.1ppm以下。
3.硫化氢的毒性
硫化氢对于水产动物是种剧毒物质。大约0.5ppm的硫化氢可使健康鱼急性中毒死亡。当水中的硫化氢浓度升高时,鱼虾的生长速度、体力和抗病能力都会减弱,严重时会损坏鱼虾的中枢神经。硫化氢与鱼虾血液中的铁离子结合使血红蛋白减少,降低血液载氧能力,导致鱼虾呼吸困难,造成鱼虾中毒死亡。
硫化物在水中能常以HS— 和H2S两种形式存在,S的量极微,HS—
和H2S的比例受pH值调节,转化形式如下:
H2S→H++HS-
H++HS-→ H2S
H2S有毒,HS- 无毒。等量的H2S,pH值越低,毒性越大。按H2S的离解常数,当pH值为9时,约有99%的硫化氢以HS-
形式存在,毒性小;当pH值为7时,HS- 和H2S各占一半;当pH值为5时,则有99%的硫化氢以H2S的形式存在,毒性很大。由于海水的pH值较高,所以海水养殖受到硫化氢危害的机会比淡水养殖小。
4.维持池水硫化氢不超标的方法
(1)充分增氧,高溶解氧可氧化消耗H2S,并可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与繁衍。通过泼洒高效增氧剂如三效救星,加开增氧机可达到增氧的目的。
(2)控制pH值:pH越低,发生H2S中毒的机会越大。一般应控制pH值在7.8-8.5之间,如果过低,可用生石灰提高pH值,但应注意水中氨氮的浓度,以防引起氨氮中毒。
(3)经常换水:使池水有机污染物浓度降低,同时向新水中添加Fe、Mn等金属离子能沉淀水中的H2S。
(4)干塘后彻底清除池底污泥,如不能清除,应将底泥翻耕曝晒,以促使硫化氢及其它硫化物氧化。
(5)合理投饵,尽量减少池内残饵量,定期施用浓缩光合细菌及粒粒活水菌和清水素等。
1.氨的来源
氨由水产动物排泄物(粪便)和底层有机物经氨化作用而产生。氨对水产动物是种剧毒物质,养殖池中由于有动物排泄物,必定存在氨,养殖密度越大,氨的浓度越高。
2.水中氨的控制标准
氨对各种水产养殖动物由于个体和品种差异而安全浓度有所不同,为保证鱼虾的安全,水产养殖(育苗)生产中,应将氨的浓度控制在0.02ppm以下。
3.氨的毒性
氨对水产动物的毒害依其浓度不同而不同。
(1) 在0.01-0.02ppm的低浓度下,水产动物可能慢性中毒出现下列现象:一是干扰渗透压调节系统;二是易破坏鳃组织的黏膜层;三是会降低血红素携带氧的能力。鱼虾长期处于此浓度的水中,会抑制生长。
(2) 在0.02-0.05ppm的次低浓度下,氨会和其它造成水生动物疾病的原因共同起迭加作用,加重病情并加速其死亡。
(3) 在0.05-0.2ppm的次致死浓度下,会破坏鱼虾皮、胃肠道的黏膜,造成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。
(4) 在0.2-0.5ppm的致死浓度之下,鱼虾类会急性中毒死亡。发生氨急性中毒时,鱼虾表现为急躁不安,由于碱性水质具较强刺激性,使鱼虾体表黏液增多,体表充血,鳃部及鳍条基部出血明显,鱼在水体表面游动,死亡前眼球突出,张大嘴挣扎。
4.氨的毒性与pH值的关系
对水产动物产生毒害作用的是氨(NH3),而不是铵(NH4)。铵(NH4)对水产动物没有毒性。在水中氨和铵存在如下转化:
NH3 +H2O→NH4OH→NH4++OH-
NH3 +H2O←NH4OH←NH4++OH-
表2 水体中有毒氨(NH3)在总氨氮中的比例(%)
水温
pH值 |
15℃ |
20℃ |
25℃ |
30℃ |
6.0 |
0 |
0 |
0 |
0 |
6.5 |
0 |
0.1 |
0.2 |
0.3 |
7.0 |
0.3 |
0.4 |
0.6 |
0.8 |
7.5 |
0.9 |
1.2 |
1.8 |
2.5 |
8.0 |
2.7 |
3.8 |
5.5 |
7.5 |
8.5 |
8.0 |
11.0 |
15.0 |
20.0 |
9.0 |
21.0 |
28.0 |
36.0 |
45.0 |
9.5 |
46.0 |
56.0 |
64.0 |
72.0 |
10.0 |
73.0 |
80.0 |
85.0 |
89.0 |
从表中可以看出,pH值越高,氨的浓度将增加,而铵的浓度将减少;反之,pH值越低,氨的浓度将降低,而铵的浓度将增加。当pH值低于6.0时,水中的氨的含量将是0。在水质分析中,测定的氨氮是氨和铵的总量。根据水的pH值和温度,可以查出氨的浓度。
1.如何防止水中氨过高?
在养殖(育苗)生产中,要定期检测控制水中的氨氮指标,池塘氨氮含量一般要控制在标准值以下。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:
(1) 及时排污,尤其是小水泥池养殖或虾蟹育苗时,应将池底污泥彻底排掉。
(2) 选用高质量的饲料,尽量减少残饵。
(3) 养鱼中使用铵态氮肥(硫铵、碳铵、硝铵)时,应避免pH值过高。铵态氮肥与生石灰不可同时使用,一般应相隔十天以上。
(4) 4-8月期间,使用微生物水质改良剂(如中仁清水素、浓缩光合细菌等)和底改白+黑及特效底爽,对降低氨氮效果显著。
2.水中氨氮偏高如何处理?
水中氨的浓度超过0.02ppm就属偏高,应设法改善。可采取以下措施:
(1)降低水体的pH值,减少氨的浓度,降低氨氮的毒性。
(2)定期冲注新水,稀释水中氨氮的浓度。
(3)使用微生物水质改良剂中仁清水素、光合细菌、粒粒活水菌及底改白+黑及特效底爽。
六、亚硝酸盐(NO2- )——水产动物致病根源
1.亚硝酸盐(NO2- )的来源
亚硝酸盐是氨转化成硝酸盐的过程中的中间产物,在这一过程中,一旦硝化过程受阻,亚硝酸盐就会在水体内积累。这种情况在对虾、河蟹育苗过程中经常发生,如河蟹1期蚤状幼体对NO2--N的要求含量必须控制在0.2mg/l以下,若超过此量将导致幼体大批死亡。
2.亚硝酸盐的控制标准
根据现有文献,亚硝酸盐的毒性依鱼、虾、蟹种类和个体不同而不同,因此,对各种鱼虾的安全浓度差异很大。为确保鱼虾蟹(尤其育苗期)的安全,建议将亚硝酸盐含量必须控制在0.2mg/l以下。
3.亚硝酸盐的毒性
当养殖水体中存在亚硝酸盐时,鱼虾类血液中的亚铁血红蛋白被其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,从而抑制血液的载氧能力。鱼类长期处于高浓度亚硝酸盐的水中,会发生黄血病或褐血病。亚硝酸盐在水产养殖中是诱发爆发性疾病的重要的环境因子。
当水中亚硝酸盐达到0.1ppm时,鱼虾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,血液载氧逐渐丧失,会造成鱼虾慢性中毒。此时鱼虾摄食量降低,鳃组织出现病变,呼吸困难,骚动不安。
当亚硝酸盐达到0.5ppm时,鱼虾某些代谢器官的功能失常,体力衰退,此时鱼虾很容易患病,很多情况下鱼虾爆发疾病而死亡,就是由于亚硝酸盐过高造成的。亚硝酸盐过高可诱发草鱼出血病。鳗鱼亚硝酸盐中毒时鱼体发软,胸部、臀部带浅黄色,肝脏、鳃、血液呈深棕色。对虾中毒时,鳃受损变黑,导致死亡。
4.怎样防止亚硝酸盐过高?
(1)定期换注新水。
(2)保持养殖池或育苗池长期不缺氧。
(3)少施无机氮肥,高温季节以施用中仁肥水宝、肥水膏为主。
(4)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中仁清水素、光合细菌、粒粒活水菌及底改白+黑及特效底爽。
七、池水变坏的征兆、原因及改善方法
池水变坏多半发生在高温季节,由于腐殖质的发酵分解及水生植物繁殖过盛所致。其征兆有:
(1)水色呈黑褐色带混浊,是池中腐殖质过多,腐败分解过快所引起。这种水往往偏酸性,不利于天然饵料的繁殖和鱼的成长。
(2)水面出现棕红色或油绿色的浮沫或粒状物,一般是蓝绿藻大量繁殖所致,而蓝绿藻类又大多不能被鱼作为饵料利用,反而消耗养料,拖瘦水质,抑制可消化藻类的繁殖,影响鱼的生长。
(3)水面有浮膜(俗称“油皮” ),是水体中生物死亡腐败后的脂肪体,粘附尘埃或污物后形成的。多呈灰黑色,鱼吞食后,不利于消化;同时,浮膜覆盖水面也影响了氧气溶于水中。
(4)水面上常有气泡上泛,水色逐渐转变,池水发涩带腥臭,是腐殖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碳酸、硫化氢、氨氮、沼气造成,这些气体都具有毒性,对水产养殖动物有一定的危害。
(5)鱼的活动反常,有时在水面旋转打团,久不下沉(某些鱼病也有此种现象);有时浮头起来后,迟迟不回沉,或吃食量逐渐减少。发生这些现象,如检查不出鱼病,则是池水转坏的征兆。
改善的办法,要根据具体情况,采取不同措施。一般采取加水或换水,再根据水质情况适当增施部分肥料。可用光合细菌等加以改善水质,也可用石灰拌塘泥泼洒,中和池水酸性,使塘水转肥变活,为鱼类及其饵料生物创造适宜的生活条件。
八、“肥、活、嫩、爽”水质的具体要求
水质的肥、活、嫩、爽是渔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良好水质和水色在视觉上的一个概括。所谓水质肥,就是鱼饵的浮游生物种群多,数量大,繁殖量高。通常较好的水质,由于不同种类浮游生物在光照、温度等外界条件不断变化的影响下,其活动的水层和水区也随之经常变动,因而使池水呈现出多变的颜色,即所谓的“早淡晚浓”或“早红晚绿”,阳光下呈映云彩状,称之为活。水带绿豆色或浅褐带绿色,肥浓适度而不污浊,可谓嫩爽。因此,从水色可以判断水质的好坏,以下几种水质,可认为是较好的。
1.绿豆色:浮游植物主要种类为绿球藻类和隐藻、硅藻,有时有黄绿藻等,透明度约在25~30厘米。
2.浅褐带绿色:透明度较高,浮游植物主要种类为硅藻、绿球藻目一部分、金黄藻和黄绿藻等。
3.油绿色:浮游植物主要种类为隐藻、硅藻、部分金黄藻和绿球藻目一部分。当隐藻和绿球藻特别多时候,透明度就低些。
这几种水色,天热时水面上均无任何颜色的浮泡或浮膜出现。